跨越山河的匠心图志
《108种手艺:中国人的生活美学》/“王的手创”/浙江大学出版社/2025年6月
由“王的手创”编著的《108种手艺:中国人的生活美学》以鲜活的内容和精美的图片,辅以纪录片式的叙述风格,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各地具有蓬勃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手艺,让人们读懂中国人的生活美学。
“王的手创”项目团队成立于2013年,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新再现。自2020年始,该团队开启了“108种手艺”项目,持续深入实地探寻108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,重新梳理每一种手艺,挖掘其文化内核与精神内核。5年间,该团队通过寻访108位民间艺人和他们的作品,展示了中国手工艺的绚丽之美。全书作为他们的考察笔记共分三辑,展示了108种涵盖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多种技艺,如苗绣、木雕、古法造纸、制笔、油纸伞等,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非凡智慧和无穷创造力。通过本书,可以让读者领略到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。
本书是一部探寻中华文明根脉的匠心图志,依次以“自然的馈赠”“大地的光泽”“何以文明”“巧工日用”“文质彬彬”“中国衣尚”“民间的回响”六大主题展开,创作团队耗时5年跨越山河,累计行程超过20万公里,用镜头和文字为108位民间艺人建立立体档案。在云南大理,他们记录下白族扎染匠人用板蓝根染就的星空;在陕西凤翔,他们见证泥塑艺人将黄土揉捏成生动的生肖;在安徽泾县,他们追踪一张宣纸经历的庞杂工序。通过创作团队的实地探寻,真实记录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鲜活生命。从金属器皿的古色古香到陶瓷件的精致华丽,从苗绣的图腾史诗到徽州歙砚的文人气韵,从黄酒的时光发酵到陕北布堆画的质朴诗意,从竹木工艺的巧夺天工到茶叶制作的酣畅淋漓,每一门手艺都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,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深情。书中既探究了皇家贡品的高雅绝艺,也阐释了乡野民间的日用匠心。正是这种多元共生式的刻画,构成了当今手艺传承最真实的面貌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探寻手艺实则是找寻中国人的精神底色,只有找到自己的“母体”,人们才不易迷失方向。全书以第一手影像与文字,还原手艺的呼吸与心跳,它不仅是一本文化图鉴,更是一扇让世界看见中国乡土精神的窗口。翻开它,能触摸到中华文明的筋骨,感受掌纹间流淌的千年温度,也让世界看见:真正的文化,永远生长在劳动人民的手掌之上。
展开全文
手艺史是中国文明史的微观缩影。那些能够拥有姓名的手艺,也曾在手艺辉煌的年代互相角逐,经受过实践的检验和世人挑剔的眼光,被一群执着坚定的人当成精神信仰代代相承。跟着作者深入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肌理,参透每一道工序背后那双手的魅力。当镜头对准那些沟壑纵横的手掌,当文字细述他们一生坚守的执着与清贫,手艺便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,而是匠人将生命投入其中、与材料对话、与时间抗衡的活态存在。古法造纸匠人指尖承接的千年树皮纤维,油纸伞骨架撑起的一方晴雨,钧瓷窑变里不可言说的天意与人心等等,无不凝结着无以计数的日常劳作、观察、试错与顿悟。读懂这些手艺,便是读懂了一群“执拗而固执”的灵魂,如何在机械轰鸣的时代缝隙里,固执地守护着某种被视为“精神信仰”的东西。在效率至上、物质丰盈的今天,我们为何仍需回望这些看似“慢”甚至“旧”的手艺?本书提供了一个沉静的答案:手艺,是中国人精神图谱的隐秘母体,是文化基因库,是人类生命的记忆。探寻手艺,实则在找寻那份让我们区别于他人的精神底色与生命质感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只有牢固地系连于自己的文化根脉,个体才不会在浮华中轻易迷失。这些千锤百炼的技艺,是先祖智慧与自然法则对话的结晶,蕴藏着关于和谐、尺度、耐心与大巧若拙的永恒启示。于日常中体味精微,于平凡中发现伟大,正是手艺馈赠于现代生活的无价滋养。
《108种手艺:中国人的生活美学》以其上千张精美图片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,纪录片式的叙述则赋予文字以行走的姿态。它如同一位博学而亲切的向导,带领我们踏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。在这里,文化并非僵硬的符号或空洞的口号,它就生长在那些布满老茧、沾满泥土、浸透汁液的手掌之上,在飞针走线间,在斧凿刀刻下,在每一次揉捏塑形时蓬勃律动。
评论